无论如何

很多时候,面对感动的场合,不懂应该如何表达谢意,歉意或是接受别人的谢词,一句"无论如何" 代表了千言万语.....

Sunday, September 30, 2007

小人物看政治

堂妹从KL来槟城做工,人地生疏,于是我们作为亲戚,就尽点义务接待她。

除了在食物方面提供她足够的养份之外,我们也在精神上给她增加了许多她在校园接触不到的养份。

这些当然是我们在闲聊间一问一答产生的养份。

比如,她问我们,政府好不好?是不是像马华所说的,现在已经有很多华人都可以拿到JPA出国读书。

工程师哥哥代表张家回答她,“是的,那个马华的领袖的确是这么说。”

Dean List的堂妹的确不是简单的料子,她反问,“那为什么我妹妹SPM考11个A没有得JPA,反而要继续念 FORM 6,她的马族朋友考4粒A就拿到呢?”

呵呵。她妹妹是我们家族成绩最好的一个,于是,为了对那个叫马华的政党公平一些,我们当晚的结论是: 华人拿到JPA真的增加了很多,但是,最重要的是,你的妹妹拿不到JPA。

那么,“增加了很多”的定义在那里呢?

这看数学和统计学的算法(统计学是我申请大学的“心水”科系,奈何考试成绩太标青,进不到)。

比如,以前每1万个JPA奖学金当中,只有一个华人,现在增加到20个华人,以巴仙率来算,增加了2千巴仙,不够多吗?马华领袖没有骗我们,只是他们讲的,和我们听了“以为”的,有很大的差距而已。

那一晚,初入社会的堂妹,听得目瞪口呆。

我相信,这一堂政治背后的数据,让她这个小人物在一夜间成长了很多。

她答应我们会多来我家吃晚餐,吸收更多养份。我一时间感到我们的国家有了亮丽的未来。

Tuesday, September 25, 2007

写稿的动力

跟前报人的朋友抱怨说写专栏很压力,但是,如果每篇有60块的话,那天天写也无仿。

朋友很不给脸地一针见血说道,你是以钱为动力, 所以才有这种想法。某报的谁谁谁,以前每天写,文笔就这样练了出来。你应该换个思考的角度,以锻炼文笔和思绪为动力,这样你就很不同了。

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出发点的确是钱。认真算一算,要是每天一篇,每篇有60块的话,我几乎可以拿多100%的薪水。要怪,就怪我们新闻界薪金太优渥。

工作的动力是来自钱,这是世界上不争的事实,扮清高的人,有种你们就不拿薪水来做工吧,否则你没有资格讲我爱钱。

从来不会讨厌视钱如命的人,只是有时会可怜他们不懂得享受人生(可能他们觉得每天从枕头底看一看钞票也是享受人生?),但是自己始终有一个原则: 不是属于我的东西,我绝对不会要,属于我的,即使是少了一角钱,我也会追到底!

现在的自己,比起5年多之前刚毕业的时候,当然富裕了很多。但是看看身边的实案,实在感觉到一个人可以很穷,但是绝对不能贪小便宜,不然肯定得不偿失。

做记者最最最让人难以抵挡的,就是会有很多机会接触到让人禁不住的诱惑。拿出一张名片,够胆开口就几乎什么甜头都可以尝到,但是甜头的背后,却是出卖了自己往后的声誉,所以,这种甜头,的确很贵很贵。

所以, 我还是回到那个争论一篇劳力稿费多少钱的地方去。也许,要很久很久之后,才能够让我转换一个写稿的动力,特别是那种让人头痛又有压力的专栏。

Monday, September 24, 2007

女候选人???



被盛传为火箭在来届大选的新闻界候选人,原来就是她?
可怜的宝美,出席火箭的记者会,竟然引来了一身的猜测。
如果以市场策略来看,她要是真的当候选人的话,胜算相当高。
第一,国内政坛严缺女性已几乎到了饥渴的地步,加上她这个年轻貌美、有话直说、正气十足的美人儿站出来,将会形成国内政治的清流,竞选的时候除了听演说,还可以看美女,怎能不赢呢?
第二,她除了擅长写新闻骂人之外,部落里边的内容也够大胆亲民,此举使她易于融入年轻人的市场。再加一分。
不懂美人心中怎么想呢? 如果她真的要打,我们身为同业的,一定用笔支持!!

Friday, September 21, 2007

看《夜·明》解读遗忘的智慧

(此文登在9月21日星洲日报 <笔笔皆是>专栏)

去年在槟城开拍的孙中山革命起义电影《槟城黄花》,在万众期待下正式在槟城首映,并以改名后的《夜·明》亮相。

虽然民政党以外的人士对这部电影“支持度不高”,觉得它被“民政化”。但是,个人觉得电影中实在有着太多值得现代人学习的智慧和名言,特别是当剧情与现代有雷同之处的时候。

比如:当我看到吉隆坡国际机场外劳入境中心的新闻报导,几千个外劳挤在卫生情况糟糕的环境中,而负责清理的清洁员工,才进入几个小时就忍不住需要戴上口罩,更让大马人丢脸的是,甚至有人以每瓶5令吉的价钱把500毫升的矿泉卖给外劳。

我不禁想起《夜·明》的剧情中的一幕。

当时孙文正代表惨遭华商欺凌的华工谈判,他对资方代表罗肇麟说:“做人要有同理之心,想请问你是否能够在这个环境恶劣的华工窖呆上一晚?如果不能,那想想看他们天天呆在这里,是怎么过日子?难道加那么一点薪酬也不能吗?”

剧中,罗肇麟的表情难堪极了。对于孙文那一番话,他显然无言以对。观众也痛快极了。回到现实,咱们移民局官员,以及马来西亚广泛的国民,是否有对那恶劣环境下的外劳入境中心感到尴尬呢?

作为一个打工仔,我最欣赏的就是富商徐伯衡在听了罗肇麟的陈述后,二话不说立刻答应调整华工薪酬那一幕。罗肇麟不解为何这么亏本的决定,大老板竟然愿意妥协。

只见徐伯衡说:“码头的运作全靠华工,今天我们调整了薪酬,码头的其他公司也不得不调整,否则华工都会跑到我们这边来。况且,我们的经济能力也承担得起,何不呢?”

前人的智慧,在百多年前就显而易见;但是,放眼观看今天的职场局势,纵然在某一行业领先其他公司,但是一般以华资为主的企业却依然没有承传这等高明思维,部份依然保留在刻薄员工、能省则省的前提下运作,这些老板更应该看《夜·明》,学习古人的智慧,而不是学政府一味在高喊为何留不住人才,却没有认真检讨自己的行为和剥削员工福利的决定。

看《夜·明》,不只是看槟城美景、俊男美女或孙中山的革命史,也别戴着民政的眼镜去看戏,大家应该从学习哲学及道理的观点去切入,解读前人那套逐渐被遗忘的智慧,肯定会受益良多。

Wednesday, September 19, 2007

靓车的遐想

看到靓车,我们很自然想到靓仔和靓女。

但这往往只出现在汽车广告上。

现实中,甭说香车美人,只要不太离谱的配对,我还是可以接受。

男人与车,总是有一种很特殊的关系。对一个男人的情感投射,往往也与他开的车有关。

曾经有一个男人知道我恋上Smart for two,问我喜欢什么颜色,他说他隔天送到公司给我。

可惜我这个笨女人却落慌而逃。

但是自此之后,每次看到公路上奔驰着那有型有款的Smart for two时,我都会想起他。

对于这款我从来不敢想像自己衬得上的豪华小房车,就像我喜欢它,但是我没有资格去拥有它一样。我绝对有自知之明。

后来迷上一个驾黑色Nissan Sentra的白领。不懂是迷上他的车还是他的人,在街上看到这款车,眼睛总会亮了起来。还有跟踪的冲动。

再后来,认识了一个嫁得过的男人,他开Ford四轮驱动车。是车让人嫁得过?还是喜欢爬上那高高的座位尝试新鲜事物的机会让人迷恋?

后来的后来,被一个驾马车的男人看上。第一次坐最新款的马车,按奈不住好奇心的驱驶,在车里东摸西摸,试着每个自动按钮的操作,却不自知这反而成为被人迷恋的起点。

一次惊心动魄的经验,反而让我在路上看到最豪华的马车,会有想闪的念头。

留在我心底最美丽,始终是Smart for two。它似乎永远完美无暇,特别是在墨尔本机场入口处的展示塔,更让我印象深刻。

但是好景始终会有命丧的一天。那一晚,看到一辆超级炫的Smart for two停在夜店门口。我开始想像帅哥的倩影,或至少,让我看一个衬得上这辆车的“架势”的车主吧。

车的Remote control启动了。我的眼睛随着我的心被引到那个方向。

我像要死了一般宣布: 对Smart for two的遐想寿终了.......

原来车主不是中年秃头,但却是身体对双脚长度的比例多于1。形容词:像一粒少林寺被踢出来的球。

为我心爱的靓车哀悼一分钟。

Thursday, September 13, 2007

用眼睛性骚扰

职场性骚扰,在大学的课本有读过,基中包括透过语言的、肢体接触的、电邮的,总之,是那种引起当事人精神上的不适,可以告上人办资源部,吵上一阵子的事情。

但是,作为整天游走在外边不同领域的记者,会不会被性骚扰呢?

呵呵。很传神的一个问题。

采访三教九流人士的集会或宴会,拿着一张记者证进场,主人家再怎么样也会给三分面子,派专人保护替他们作宣传的女流之辈。基本上,女记者还是受到人身保护的。

最让人说不出口的,就是一对一的访问空间。

男受访者加上女记者。基本上没什么大问题。

记者提问,受访者思索一番然后回答。整个过程,基本上,原则上,就是这么简单。

但是,不巧的是,往往受访者在思索的过程中,眼神就那么不偏不倚地停格在那个让人感到尴尬的部位。

平时讲话霹雳吧啦的泼辣女记者,这时意识到情况对自己不妙,但却委屈得只能假装什么事都没有发生。

用纸挡住吗?好像不太礼貌。那挺胸坐着吧,至少可以偷窥的“空间”比较少,但是那个会眨眼的镜头,停格的地方还是不变。

穿得太低了吗?没有啊。回到公司,每隔半小时上厕所一再照镜子,都找不到任何让人想犯罪的地方。

那他在看什么呢?每一个问题都是看着那个方向。投诉吗?好像不行噢,等下人家反问:你以为你是叶子眉咩,岂不是自讨没趣?你的证据呢?

最无奈的是,停格的镜头往往都是社会上备受尊重的,一表人才的外观、雄厚的身家、受人崇拜的社会地位,最最最可怜的地方,报纸需要他们。

是女记者太敏感了吗?无言以对。

只有感叹,懂得用眼睛来性骚扰的人,实在高明,因为举报无证。

这出戏,依然要继续演下去。只要一天女记者还是记者。

Wednesday, September 12, 2007

乳房语录

这是发生在大约两年前的故事。

那时刚好是槟城报界很多女记者生孩子的季节。

那一天下午3时许,首长接见韩国现代公司的代表及韩国驻槟领事。一如往常,记者们被安排坐在舒适的大厅等候,双方的大粒人闭门会议。

因为那时我还在北马第一工作。赶了晚报就空着肚子飞车到首长办公室,肚子饿到差不多半死了。刚好首长的助理走来告诉我们,有一些茶点招待。于是我就和一大堆的妈妈先填肚子。

不同源流、不同种族、不同宗教的女记者坐在一起用餐,先从化妆品的品牌谈起,一个刚生了孩子的阿O进来,众女流就开始说,哗,你喂奶吗?罩杯好像大了噢。

阿O也亲口承认这一点。于是,阿A就开始说,她怀孕过后,从A罩杯一下子跳到C罩杯去,真神奇。

众人哗哗哗了一阵。然后阿K说,她没有这么历害,只是从A变B而已。

全场只有我一个没有生过孩子,只有静静地听。

说时迟,那时快,首长助理阿Z刚好也肚子饿,想顺便进来茶水间与记者打交道,偏偏那么巧这些对话给他听到了,他红着耳朵逃了出去......

The moral of the story: 不管你是首长还是什么都不是,如果你不想你那神圣的地方有一些出其不意的对话内容,请不要让记者等太久---因为你无法控制他们在等待过程中无聊过度时的谈话内容。

Monday, September 10, 2007

乳房日记

大概两个月前吧,采访一个集体哺乳的活动。

在睡眼惺忪下拍着伟大妈妈喂奶的照片时,一个女同行走来指着我的两个馒头说:“你以后一定很多奶的。”

我莫名其妙。

她继续说,“我听说啊,奶越小粒的人,能够挤出的奶汁越多。像XXX一样,听说她生孩子时很多奶。”

她再指着一名刚注册不久的女同行说,“我们应该挤不出什么奶。”

我终于“收到”她要表达的内容。

于是,我下意识地望了望自己的两个小馒头,再看看对方的两个大包。

可惜我不是卖乳罩的,不知如何衡量罩杯。外表上看来,好像没任何一个角度像叶子眉。

喝咖啡时老板问要不要加奶。我想起了当天的一幕,告诉了同桌的男人们。

他们问我,“那你有没有打算要去隆胸啊?”

我建议她应该去减肥。因为根据专家说,体内累积的脂肪越多,有一小部分会跑到乳房去(看好,只有一小部分噢)。所以,越肥的人越大粒是附合逻辑思维的,曾经整容或天生带着两个重担的人例外。

至于隆胸,始终认为,有两个馒头的地方,飞机是无法顺利起飞或下降的。这笔钱,还是留下来买贵一点的乳罩吧。

有关乳房日记的故事还很多,请追看续集。

Friday, September 07, 2007

你要怎么告诉下一代?

(此文刊登在2007年9月7日星洲日报<大北马>笔笔皆是专栏)

因院方疏忽造成左手臂细胞坏死的女婴小钰珊事件,可说已经暂告一段落,但是,其父亲黎健奇日前接受记者访问时的一段话,却一直围绕在我脑海里,挥之不去。

对着视台的摄影机,他已经目无表情了。在访问的结尾,他说:“政府说要赔我们钱,做这做那。只是,我在想,如果钰珊长大后,她问我:爸爸,为什么我的左手没有了,我应该怎样回答呢?”

很酸。真的很心酸。一个父亲因为别人的过失,而在想着以后应该怎么面对孩子的疑问。相信电视机前的观众,无不心疼。

这让我想起依稀记得电影中古装片的一幕:大臣要造反,领军攻打国王的军队,眼看整个城市几乎就要沦陷了,国王的一名忠臣挡住了前线的众士兵,对他们说:“想想你退休后,要怎样告诉你的子子孙孙,说你就是当年那个背叛皇帝,企图造反的兵?这是值得让你在下一代面前感到骄傲的行为吗?”

语毕,正在冲锋的士兵们,纷纷放下武器撤退,结果,这个忠臣在最关键的一刻,为君王保住了王位,立下大功。故事告诉我们:在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个保垒,一个保住自己在下一代心目中形象的尊严保垒。

好,回到现实,让我们看看我们应该怎样跟我们的下一代解释。

为什么要吸引1千770亿令吉投资的北马经济发展走廊特区,官老爷们单用在推介礼的开销,就花了1千100万令吉呢?而且这不是乱说的,是国会首相回答林吉祥时自己说的。为什么啊?

为什么短短的槟岛外环公路,要用10多年才建好呢?

为什么政府自己出钱建的槟城大桥,我们给了路税,还要缴交过桥费给另一间公司呢?那间公司是谁的?因为每几年还可以用那张跟政府签的合约来调整收费,不然政府要赔他们钱。

为什么桥是政府建的,还要政府赔钱呢?

为什么我们的上市公司要保留30%的股权呢?为什么阿末考3个A有奖学金我和西蒂考到8个A都没有呢?

现在发生的社会万象,都会成为明天的历史。今天你们的行为,都会成为下一代“十万个为什么”的疑问。

这些今天没有人可以动摇的决定,肯定无法“跳过”下一代的检视。请问官老爷,请问代表马来西亚华社的党要,你们能否告诉我们,在回答下一代这些问题时,你们可以很有尊严,抬起头挺胸,说这是你们的伟大呢?

否则,就是时候想想自己做过了什么,想想要如何弥补您在下一代心目中的地位了。

Saturday, September 01, 2007

国庆广告有话要说

重要幕后推手雅斯敏阿末

从1994年起,8月31日对马来西亚人而言,开始多了一份期待。他们守在电视机前,等着国油那让人热泪盈眶的广告;同一个时候,五花八门的国庆日印刷广告,占满了每份报纸的版幅,让全民普天同庆。

从来就不卖任何产品的国庆日,为什么偏偏就有这么多商家要打广告呢?每一个广告的背后,除了片刻的感动,是否还隐藏着马来西亚各族之间的微妙关系呢?

国庆广告的产生,从独立初期的刻板“强行推销”(Hard Sell),演变到今天的“不卖产品,只谈感觉和感动”,让马来西亚的广告业,不只已达到世界广告领域的顶峰,更可贵的是,这种游走在种族和睦共处之间的广告,只有道地的大马人,才做得出那种“感觉”,也只有大马人,才能领悟到广告所要特别传达的讯息。

这片广告业的天空,广告界的未来,是属于马来西亚独有的。

真诚故事才能引起共鸣

说到感人的国庆广告,就不能不谈到雅斯敏。她是因《SEPET》(单眼皮)一片而扬名海内外的导演。但是很多人并不清楚,其实许多动人的广告,都是由她所服务的公司--Leo Burnett 所制作。

她在当导演之前,曾从事平面广告制作的工作。她凭多项卓越的作品,赢得许多印刷媒体广告设计大奖后,就因为有人讽刺说她不能拍广告,而一气之下,真的跑去拍电影、拍电视广告,把事业推向另一高峰。

一部又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国庆广告,对雅斯敏而言只不过是说故事的一个过程。

“这就像我们讲故事给别人听,最好的故事,是一个发自内心的故事、一个让人可以感受进而感动的故事。真诚的故事,才能引起鸣。”

许多广告人,很喜欢在他们空闲时,到时尚广告人常聚会的酒吧、咖啡厅去。因此,他们就从不知道娘惹在哪里卖豆花、小杂货店东主在哪里吃早餐,要如何拍出深入民心的广告呢?

“我用心做广告,我走进草根人民生活的地方去关心他们,才能够制作出发自内心的广告啊。”
她用《单眼皮》一片作形容:我关心Jason,我关心Orked,我才能够拍出海内外人士都喜欢的戏。


“当你不关心一个人,你把这个人的故事告诉其他人时,这个故事是没有感觉的。广告也一样。”

报章广告不及电视广告?

很多人认为,报章广告远不及电视广告的效益。针对这一点,雅斯敏凭她从事广告工作数十年的经验,直截了当的说,“那些说报章广告无法达到广告目标的人,原因只是他们懒情!”

她说,报章广告和电视广告,基本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媒介,大家务必搞清楚。印刷媒体(或平面媒体)是提供讯息的媒介,而电视则是提供娱乐的媒介。

“当一个在在看报纸时,他处于被告知各种讯息的状况;但是,当他在看电视时,他的感官就处于感受的状态,你要触动他的情绪,就是最好的时候。”

但是,不是每个企业都有雄厚的资金作电视广告。所以平面媒体就成了另一个不得不重视的管道。要在平面媒体传达同样的情绪反应,其挑战性无疑的也更高。

“首先,你必需是一个很好的作家或者小说家。这比当一个说故事的人还要高挑战性,在没有动画来吸引人的同时,你就得花多一些心思,去想要如何吸引人去读那刊登在平面媒体的广告。”

一个好的平面媒体广告人,必需能够把报章广告做到不像广告,把广告当成一个故事来写。最重要的,先有一个醒目的标题,一张足以引起人们好奇心的照片,再配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第一段引言。

她说,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平面广告的制作法则。这就像记者写新闻般,必需有能力吸引人看标题、再看导言、看了第一段、第二段,一直到读完整篇文章为止。

“如果你能够让人从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,你的广告就是成功的广告。”

在报章打广告的好处是,读者花了钱买报纸,他们会想尽办法看完所有的资讯,包括广告。

国油国庆广告最引以为傲



雅斯敏也借用她最引以为傲的国油广告为例。她说,印度男孩被爸爸叫醒去独立广场那一幕,在很多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
每个人看这个广告,不是看到一个印度男孩,而是一个小孩忆起童年时独立的那一天的情景。
如果要让同样电视广告内容,在报章上刊登,原来雅斯敏也有她的看法。

“与其取出大家都熟悉的小男孩在爸爸肩上喊默迪卡,不如放一张男孩老父亲的照片。读者一定会好奇:这个人到底是谁啊?”

她取例,如果标题仅以简单的“我的父亲,最好心的人”为题,谁会看呢?

她说,要是将标题换成“地球上最好心的父亲”,再配上同一样照片,效果就不一样了。它能挑起人们的好奇心去找答案,如果引言内容够生动,搞不好读完整篇文章时,已是泪流满脸了,这有赖小说家的功力。

她认为,不管是电视广告或报章广告,广告人必需先有一套思维,就是:电视和报纸,只是广告的一个媒介,广告的成功,取决于广告人的创意及用心。

路障式广告

马航曾在2005年3月间,由Leo Burnett替它把脉,在星报刊登了一连16页路障式(Roadblock)广告,掀开了马来西亚平面媒体广告新的一页。

这个“路障式”广告,就是不受其他新闻或广告所影响,一气呵成地整份16页广告集中在一处,免却了报章广告受到一旁新闻左右的局限,打造一片纯广告的天地。

雅斯敏形容,报章广告的一个不足之处,就是难以控制广告版位周遭的新闻。如果每一个广告都用路障式的话,除了成本成为商家的考量之外,也会让读者大喊吃不消,所以,这比较适用于特定的时候,而不是长期轰炸性的广告。

平面媒体的广告制作

很多企业都会把他们电视广告的其中一幕“定型”起来,作为平面媒体广告,以加强人们对广告的印象。

就广告业的立场,这是一件好事吗?

雅斯敏说,除非那个电视广告非常成功,让人一看就知道是那一个企业的广告、传达的是什么讯息,否则难以达到应有的成效。

“把同样的东西,用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媒介,这个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,广告也不应该这样做。比较理想的做法是,想出你所要传达的主要讯息,思考你所要刊登的地方,再来想这个广告要怎么做。广告人更应该想出一个专为平面媒体而设的广告。”

她说,许多人以为,既然已经花巨额在电视广告,就直接取其一幕刊登在报章算了。对雅斯敏而言,这是“懒情”的象征,当然较难以引起人们的共鸣。

“平面媒体的读者是被动的,所以,只有靠做广告的人花心思思考如何把故事用文章的方式陈述出来,以吸引读者。”

她形容道,马来西亚平面媒体的广告业,还有很多可以发展的空间。现在沉闷的报章广告,和让人眼前一亮的电视广告局面,恰恰与邻国新加坡相反。

“新加坡的电视广告还停留在那种强行推销的年代,但是,他们的报章广告非常有水准。这是我们应该仿效的地方。”

她说,马来西亚平面媒体广告领域像刚开始学走路的孩子般,跌跌撞撞。但是,要是国内的广告人都秉持着创意广告的做法,平面广告领域百花齐放,指日可待。

平面广告VS电视广告

评论电视广告的优点和不足时,雅斯敏说,虽然电视广告能够在让观众无需用脑思考的情况下,将讯息传达出去,但是它也同样地面对许多局限。

“如果你错过了电视广告的其中一个小部分,或者是你半途才看到这个广告,那么你就没有办法明白广告要表达的意思了。”

“如果你所在的地方很杂吵、难以让人集中精神、听不到广告主角的谈话,它就永远成为过去了,你没有任何倒放的机会。”

她说,但是平面媒体的广告就绝对能够克服这方面的问题。报纸是拿在手上,如果不明白,读者可以一看再看地消化讯息,更可以拿着那个广告与别人分享,这是电视广告所无法做到的。

制作广告爱加入隐议程

广告无国界,但所领悟的意义有别。

雅斯敏说,在广告中透露的讯息是无国界的。虽然许多本土各族之间的微妙关系,外国人无法理解,但是他们一样明白广告要表达的主要意义。

“像发展银行的广告,我们鼓吹的是一个爱心社会,一个老伯伯来不及在绿灯转红之间过马路,结果遭车猛按笛,老人被吓呆了,结果,走在老人前面的军铜乐队队员从容地过来帮老人收拾地上的东西,还有三个人制成一个坐式担架带老人过马路,乐队总指挥还在指挥交通。”

她不否认,这个广告在用尽幽默感表达出应该关心社会的讯息之余,导演刻意在不同的角色上,引用不同种族的人物,让整个广告引发的思想震撼更深,也触动了各族人民心灵的深处。

这也是雅斯敏制作广告时,最喜欢加入的隐议程。“我故意用种族来去除这个种族的因素。在马航一个广告中,你感受到三个老朋友重逢那份兴奋之情,你忘记了他们的肤色,这就是我的议程。”

把友情、亲情及梦想当成灵感来作广告,再加上那颗真诚的心,让她的广告,成功地成为全马来西亚人的广告。

“有谁比我们更清楚家事?”

如果一个享誉国际的老外广告闻人到马来西亚来,想要制作有“Feel”的广告,可以吗?

雅斯敏给了一个让人出乎意料的答案。“其他人,怎么懂得我们的家事呢?有谁比我们更清楚自己的家事?”

她说,外人肯定无法做出让马来西亚人产生共鸣的广告。这种“感觉”和风格,是无法制造出来的。

“我就是喜欢马来西亚这一点。华人像华人,马来人像马来人,印度人过着印度人文化的日子。这就是我们马来西亚独有的方式。”

她说,除非老外拿出他那颗心,与人民共同生活,也许,10年或20年后,他们也可以作出同样感觉的广告。

很多人认为,她拍了很多国庆广告,她一定很爱国。雅斯敏个人却没有这个想法。

她说,“我只是关心人。我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。如果我是国家主义的人,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会与其他国家对立呢?我唔钟意(她讲广东话?)我希望所有的人和睦共处。”

她坦诚,广告中的灵感都是来自生活上的人。是生活和人感动了她,才出现感动所有人的广告。

让顾客与品牌产生“感觉”

作为一个资深广告人(也许雅斯敏在反问:是吗?),她始终认为,广告是新世纪各企业打造企业形象、制造忠心顾客的管道。

她举例:说饮用水吧,市场上这么多个品牌,你凭什么要顾客一再地选择这个品牌呢?

许多人迄今依然不明白品牌忠心的重要性,其实当一个品牌的广告融入了感情之后,就能够透过一个商标与顾客产生情感上的互动。

“作为一个人,我们是有感觉的,广告就是让顾客与品牌产生感觉的管道。以国油为例,15年前你经过国油油站时,你看到的只是一个标志而已,没有感觉的。但是今天,不管你是华人、马来人或印度人,你已经透过国庆广告、佳节广告,跟它有了一段感情。”

她形容,透过广告,国油在人民的心目中已是一个马来西亚的品牌(当然它原本就是),它的个性更鲜明,虽然每一个广告,都没有卖汽油,只有在尾端跑了一个国油的标志出来。

不过,对于产品本身已属于劣质的企业,广告的美化作用,是将企业更快带到灭亡的道路。

“可能原本没什么人知道这个产品或这个企业对人的恶劣,广告宣传过后,人人倾向于尝试,结果,它肯定死得更快。”

所以,一个好的广告所想要带来效益,前提是企业的核心必需也是优质的,企业的领导人,也必需有善心,否则将会弄巧反拙。


后记

与雅斯敏作专访,倒不如说是我被访问,角色完全被她颠倒过来。似乎是导演的本性。

她第一句跟我说的话,就是用华语告诉我,“我不会讲华语的。”

访问中,早前准备好的问题根本派不上用场。她回答的方式,与她的人一样,随性得让人措手不及。要不是答非所问,就是半答半问。

在征求她的同意录音时,她提出一个条件,“好,我让你录音,但是你必需先让我抽烟。”
谈到她的好作品时,她反问我:“是咩?真的啊?”

还好,这位个性随和的名导演,丝毫没有架子。访谈是在超级轻松的情况下进行。她一边抽烟,一边泡怡保白咖啡,一边整理名片,还一直问我,想不想看尚未上画的广告?

结果,我当然听导演的话,一起看电视了。观察她看自己作品的模样,真的很有满足感。

看来,她不只是一个导演,她更是一个嗅到市场导向的广告人。这一小时多的访问,纵然出现再多次莫名其妙的对答记录,但是我还是学到广告业中最新的讯息。

广告,不只是卖产品,而是让品牌和人类产生感情。

(**此文刊登在8月31日<星洲日报>国庆特辑,但因为版位的局限,很多内容无法刊出,这篇文章其实是未经修改的原文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