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论如何

很多时候,面对感动的场合,不懂应该如何表达谢意,歉意或是接受别人的谢词,一句"无论如何" 代表了千言万语.....

Monday, October 29, 2012

兴啊!旺啊!发啊!

(此文经刊登在2012年10月28日星洲日报大北马《28楼》专栏 )

以上的这句大伯公庆典上常听见的祝福语,是从2009年起,林冠英每每出席宴会或喜气洋洋的节日,都会在演讲稿的尾端,带领群众高喊的话,也获得坊间不错的反应。



曾经有一名朋友私底下告诉我,其父亲参与的社团,有一年办宴会,请到首长出席讲话,结果老爸回家时若有所失地问孩子:“做么今晚林冠英没有兴啊旺啊发啊的?”


我听了这个真人真实,只是一笑置之,但从中却可以看出,许多市民会期待首长跟他们一起兴旺发的。

老板是在2009年槟州宝福社大伯公游行时,听到许多信徒在游行之前,高喊“兴啊!旺啊!发啊!”,于是询问理事,他们的回答是:“每次游行前都是这样喊的,我们相信,大家一起大声喊了之后,这一年就会兴啊,旺啊,发啊,就这样而已。”


当时也是在农历新年前后,大家都喜欢听吉祥好话,就像孩子总爱向长辈说“恭喜发财”之类的,于是,之后几乎每一场新春团拜,首长总会以“兴啊!旺啊!发啊!”作致词的结尾,给大家一个好意头。


不管这是什么文化,对我而言,首长是妙了演说的窍门,以适时停顿,加上语气和表情,带领群众高喊兴旺发,以获得演讲时的主讲人志听众的互动。这个逻辑,就像308大选竞选时,每逢火箭讲座会,领袖在台上高喊“再转变”,台下群众回一句“投火箭”的情况,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


若细心观察,首长演讲时,第一次会很快地说了“兴啊!旺啊!发啊!”,然后第二次要群众回应时,总会很有”Ohm”的喊了“兴啊!”之后,稍停顿一会,等民众跟着喊“兴啊”,然后才喊“旺啊”,以此类推,大家也乐此不彼,毕竟好话谁不喜欢听呢?


兴-- 让做生意的年年兴,旺-- 让打工的甚至任何一个人事事顺利,发-- 让投资者口袋加厚,都是好意头。


可是,马华槟城升旗山区会的女领袖陈秋娟,却有不同的看法。她说每一名领袖出席任何场合都喊“Heng 啊!Huat啊!”,都是一幅“猪狗脸”或“猪狗表情”,令人不禁想起“猪狗文化”,这种“猪狗文化者”又如何带领人民前往经济繁华之路?(摘自《中国报》)


第一:能不能带领人民前往经繁华之路,这是人民的决定,在民主国家,人民有绝对的权力选择他们的领袖,不管是喜欢喊兴旺发的领袖,还是脱光光给人看的领袖;第二,若马华诸公不满林冠英的演讲获得如斯的良好反应,那请回家做更多功课,打好演讲根基,而不是赖人民喜欢听兴旺发;第三,马华不要兴、不要旺、不要发(因为很多领袖已经通过朋党关系在利益输送下获得好处,当然不再需要更多的兴旺发),请莫阻止人民的希望。


人民要的,不是一个只会救济人民的政府,而是能够给人民一个希望的政府。这是我在308之前,还当星洲日报记者时写过的文字。

人民喜好“兴旺发”,是大家爱听、听了会开心的话,因此被标签成“猪狗文化”,真的很无辜。不过,最重要的是,兴旺发之后,人民有没有感觉到执政了4年多的政府,给了大家新的希望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



领袖紧张的事项

(此文经刊登在2012年10月21日星洲日报大北马《28楼》专栏 )

每一年总稽查司报告发表的季节,槟州的公务员都很紧张,因为他们有一个比谁都紧张稽查报告内容的首长。


这个时候,要是被稽查的部门,在稽查司报告中被点名“批评”(或者是国文报告中写的“Tegur”),请记得记得在首长还没有翻到那一页之前,快快给一个完整的报告或者是解释,不然,后果就是“一发不可收拾”了。

虽然明知道稽查报告会专挑槟州行政中一些芝麻绿豆的事来批评,但这总算是一个好意兆-- 这说明了我们没有上亿的牛公寓、港口贸易等大丑闻可以“被揭发”,也鲜少在槟州被发现“买贵了”的个案,大多数是管理欠妥、有待改进、文件档案收藏没系统化等,都是属于没有资格“出全国版”的新闻。

虽然如此,在首长的指示下(当然包括一些比较主动、自己先对外公布的政府单位),纷纷在总稽查报告出炉之后,召开记者会,或发表文告,一一交代被“tegur” 的部分,并列出如何改进、已经怎样怎样做了等等。

结果,一周下来,槟城有许多“解释”、“说明”总稽查司报告的新闻,甚至有网络媒体的记者在脸书揶揄:怎么只看到林冠英针对总稽查司报告出来讲话?其他的人呢?


转告老板时,他跟我们解释道,“这是显示廉正的时刻。无可否认,总稽查司报告出了,你的解释是多余的(因为没有办法加进厚厚的报告里“平反”),但是,对一个有责任感的政府而言,你还是必需针对指责,给人民作出交代啊!”


无论如何,说到这里,不懂大家有没有发现到,好像只有槟城一直针对稽查报告解释而已呢?那些“维修贵了”、“买贵了”,甚至是多年前几万令吉一台电脑、双筒望远镜的单位,似乎都不当一回事。

理由很简单,这些单位的领导人把人民当傻瓜,毕竟在他们的逻辑,从小官到大官,做官不贪污就不是传统了。但是庆幸有308政治大海啸,尽管再小的事被 Tegur,不管 Tegur 得对不对(对的就记好,别重犯,Tegur 错的就解释),我们依然老老实实给个交代。

当举国皆关注我国贪污腐败滥权已“更上一层楼”时,号称代表全马华人的马华总会长蔡细历,继他在与林冠英在218辩论时爆出的“大家不要紧张贪污”名言后,又有“代表作”了。

他称,刚公布的《2011年总稽查司报告》并不会让政府倒台,总稽查司报告每一年都有,若真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,那国阵政府在50年前已经倒台或每年都倒台了。(摘自2012年10月17日《星洲日报》)

50多年了,国阵领导人尚存有这般的思维,也难怪他“下面的人”继续无视总稽查司报告,继续把人民当傻瓜。蔡总也在传达一个讯息:被总稽查司Tegur没什么大不了,只是你们这些刁民在呱呱叫而已,有什么好紧张的,反正我国阵政权稳稳在握。


若要纠正蔡总的言论,看来,唯一的选择,就是在下届大选,集合全马来西亚人民的力量,以行动告诉他:“《总稽查司报告》,是可以让一个政府倒台的!”



“发展+贪污”的配套

(此文经刊登在2012年10月14日星洲日报大北马《28楼》专栏 )



每次听到有人说,如果要有发展,怎样都要有一点点的贪污的啦,不可能没有贪污的云云,我就想要喷饭。


这“一点点贪污”是多少?每项工程的10%?20%?还是70%?

咱们敬爱的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部长拿督曹智雄在708蔡细历与林冠英辩论会上,公开承认,贪污“只是”导致我国每年损失26亿令吉Nia。



26亿Nia? 我的数学不太好,特别是超过我银行存款户口的数额,我往往分不清有多少。但我知道,联邦政府趁大选前分糖果预算案下,分500令吉援助金给月入3000令吉以下的家庭,也“只”预算会花掉约18亿令吉。这样算法,贪污省下来的26亿,分给人民500块后还有得剩。



那贪污对经济成长有帮助吗?有,朋党口袋的确有很蓬勃的“经济成长”。



还有人辩称,只要看到国家繁荣发展,有贪污也是可以接受的。这话若讲在独立初期,我也许勉强可以接受。但是现在是文明社会,没有贪污也有发展,不能吗?



上周在马华甲州联委会的马华亲善宴上,自称代表全马华人的马华总会长蔡细历说,“民联并没有完整的经济模式,民主行动党的生钱理念就是从没有贪污起,这是落后50年前的发展模式,无法确保国家发展。” (摘自《中国报》网站。)



如果“生钱理念从没有贪污起”是过时的,那请问总会长,难道马华的“生钱理念”是从贪污开始的吗?这是什么歪理啊?若是如此,倒不如马华建议教育部,直接废除道德教育这个科目算了。这番话说了出来,要家长怎么教导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啊?

话说回来,民联制度化拨款给华校4年了。从一开始的校方半信半疑,到现在一部分校方对着州政府歌功颂德,因为他们相信:州政府说给多少就是多少,一分都不少地汇入董事部的户口,而且是不管有没有大选,年年有份,除非你不申请,或者是无法证明去年的拨款如何善用。


相反的,在不是民联执政的州,特别是国阵最强的柔佛州,同事的友人在那儿当老师,对方打死也不相信槟州民联政府的拨款,是在不需要“抽水”的情况下过账的。想必,蔡总和马华一众同仁,在当地灌输的“另类教育“,可真成功。

只有真正接触州政府、真正收到制度化拨款的学校、团体,始能体会-- 原来政府的拨款可以不“抽水”、政府可以不贪污的。要南方的朋友领悟,看来,真的要等国家变天那一天了。

槟州民联已经证明,发展跟贪污,是不需要同一个配套的。这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原则。


(注:a- 针对本栏上一期最后第5段指两则新闻为同一名通讯员撰写,后经媒体指正,此乃不同人撰写的文章,特此纠正。第一个例子为北海区记者撰写,第二个晚宴的例子,有关报章并无派员采访,唯刊登了首长并没有说过的话,即是“州政府也愿意负担建校费用”。B – 专栏最后第4段写大山脚晚宴,实为在威南的晚宴,因误置导致南洋商报威中记者纪维新及其威中同业遭到污蔑,特此通过同一平台,作出正式道歉。)

Tuesday, October 09, 2012

标题杀人法

(此文经刊登在2012年10月7日星洲日报大北马《28楼》专栏 )

新闻秘书其中一项任务,就是看报纸、看媒体的报导,从中知悉时事动态,也能从中理解某一家媒体或其采访的记者,如何消化、解读及呈献某一件事情。

一般上,与现实相去不远的报导,大家只是循列看过,知道有刊登,That's all

最近,发生了两单让我大跌眼镜的报导,皆出自同一名通讯员的手。

刊登于2012926日《南洋商报》C4版一则新闻,引起我们的注意。标题是这样写的:“峇都交湾社青团,政治讲座空椅多”,然后配上一张只有后边坐了数十人、前面空空如也的“场面照”。

老板看了新闻,觉得纳闷,于是要我们向峇都交湾国会议员也就是咱们的第二副首长了解了解。

隔天,第二首长办公室回复得非常详细:这张照片是在讲座会刚开始之际拍摄的,后来越来越多人潮涌向礼堂。虽说不至于爆满,但少说也有600多人,并非报导中照片般空空的。我们怀疑有关的记者在林峰成及黄伟益致词后就离开,没有采访其他重量级领袖的演讲。

报告也呈上当晚社青团该区会上载到面子书的照片,在才能园的讲座,有不同种族的群众在听,间中有些空位,但并不是“空空如也”。

查看当天《光明日报》的报导,则以不同角度处理,第一段就写“吸引数百名民众出席”,配上台上VVIP手拉手的照片。

再看回《南洋商报》报导,虽然第一段有写“开始时出席者不多,导致许多椅子空置,后来出席者人数有增加”。增加多少?1个?2 个?还是100个?1000个?文中没交代。

请问,有谁看报纸是每一则新闻从头看到尾的?这就是媒体如何技巧性(或蓄意的?)引导读者到某一个观点,借用标题,让读者认为这个座谈会由始至终空椅很多的做法。

若是“公平报导”,那同样的,许多国阵主办、只有十多人出席的讲座,为何不见你“大事报导”或英语称 Highlight?

假设有关记者需要像YB 一样赶场,未克采访全场,或许在下笔前可以致电询问其他同行,而不是断章取义吧?

这还不是最可怕。多月前由同一人撰写、让人不寒而栗的报导,才是最可怕的。

话说林首长出席威南一项晚宴,要求教育部尽快批准威南日新国民型中学的准证,因为我们“只欠东风”。报导出来,写(大略)“林冠英要中央批准日新分校,其他的如建校费,包在我身上。”

在场的大山脚闻人+建委会成员在见报后,急急联络首长:“我们在场,都没有听到首长有说这句话啊,怎么这报导这样写呢?”

一番查询后,证实该名撰写新闻的通讯员,当时并不在现场,其他媒体的报导,也没有出现“包在我身上”之类的论调。那,即使是向友报“借”新闻,也“生”不出这句从未存在过的话啊?

看到这里,你是不是觉得很可怕?不怕不怕,现在的读者很聪明了,在场的数百人也能作证,事实不是由单一媒体说了算的。不过,标题可以杀死人,这却是不争的事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