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杀人法
(此文经刊登在2012年10月7日星洲日报大北马《28楼》专栏 )
新闻秘书其中一项任务,就是看报纸、看媒体的报导,从中知悉时事动态,也能从中理解某一家媒体或其采访的记者,如何消化、解读及呈献某一件事情。
一般上,与现实相去不远的报导,大家只是循列看过,知道有刊登,That's all。
最近,发生了两单让我大跌眼镜的报导,皆出自同一名通讯员的手。
刊登于2012年9月26日《南洋商报》C4版一则新闻,引起我们的注意。标题是这样写的:“峇都交湾社青团,政治讲座空椅多”,然后配上一张只有后边坐了数十人、前面空空如也的“场面照”。
老板看了新闻,觉得纳闷,于是要我们向峇都交湾国会议员也就是咱们的第二副首长了解了解。
隔天,第二首长办公室回复得非常详细:这张照片是在讲座会刚开始之际拍摄的,后来越来越多人潮涌向礼堂。虽说不至于爆满,但少说也有600多人,并非报导中照片般空空的。我们怀疑有关的记者在林峰成及黄伟益致词后就离开,没有采访其他重量级领袖的演讲。
报告也呈上当晚社青团该区会上载到面子书的照片,在才能园的讲座,有不同种族的群众在听,间中有些空位,但并不是“空空如也”。
查看当天《光明日报》的报导,则以不同角度处理,第一段就写“吸引数百名民众出席”,配上台上VVIP手拉手的照片。
再看回《南洋商报》报导,虽然第一段有写“开始时出席者不多,导致许多椅子空置,后来出席者人数有增加”。增加多少?1个?2 个?还是100个?1000个?文中没交代。
请问,有谁看报纸是每一则新闻从头看到尾的?这就是媒体如何技巧性(或蓄意的?)引导读者到某一个观点,借用标题,让读者认为这个座谈会由始至终空椅很多的做法。
若是“公平报导”,那同样的,许多国阵主办、只有十多人出席的讲座,为何不见你“大事报导”或英语称 Highlight?
假设有关记者需要像YB 一样赶场,未克采访全场,或许在下笔前可以致电询问其他同行,而不是断章取义吧?
这还不是最可怕。多月前由同一人撰写、让人不寒而栗的报导,才是最可怕的。
话说林首长出席威南一项晚宴,要求教育部尽快批准威南日新国民型中学的准证,因为我们“只欠东风”。报导出来,写(大略)“林冠英要中央批准日新分校,其他的如建校费,包在我身上。”
在场的大山脚闻人+建委会成员在见报后,急急联络首长:“我们在场,都没有听到首长有说这句话啊,怎么这报导这样写呢?”
一番查询后,证实该名撰写新闻的通讯员,当时并不在现场,其他媒体的报导,也没有出现“包在我身上”之类的论调。那,即使是向友报“借”新闻,也“生”不出这句从未存在过的话啊?
看到这里,你是不是觉得很可怕?不怕不怕,现在的读者很聪明了,在场的数百人也能作证,事实不是由单一媒体说了算的。不过,标题可以杀死人,这却是不争的事实。
0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
<<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