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论如何

很多时候,面对感动的场合,不懂应该如何表达谢意,歉意或是接受别人的谢词,一句"无论如何" 代表了千言万语.....

Tuesday, February 21, 2012

看蔡细历的影片

(此文经刊登在2012年2月19日星洲日报大北马《28楼》专栏)

看到这个标题,我知道很多读者在想什么。但是28楼要谈的,是正经事,大家的脑瓜可别“想歪了”。

故事要从今年1月初说起。当时28楼接到亚洲策略与领导研究院(ASLI)的论坛邀请,并建议将林冠英与蔡细历的辩论,纳入其中一项“节目”,因此询问我们:林首长愿意跟蔡细历辩论吗?当时的题目是“从两线制变两种族制”。

老板没多加考虑就答应了。不过条件是主持人必需是我们同意的人选,以及有关辩论的过程必需要有其中一家电视台直播,以防在“一个马来西亚国情”下,“不小心”被断章取义(因为我们“经验丰富”,还是小心为妙)。

后来他们又将辩题改成“两线制会否成为两种族制”,当然首长不会“闪人”,但他认为,此目标是冲着华社来,所以要求辩论的其中一个语言必需以华语进行。

不多久主办单位回复称马华要直接用华语辩论。首长欣然接受,主办单位就要首长推荐主持人,他说,“这是马华的场,我们推荐翁诗杰吧!”

电邮传出去不到两分钟,建议就被对方回拒了。我们再推荐的Astro主持人萧慧敏,也硬被标签为“太年轻、经验不够”。于是我们要主办单位尽快呈上主持人及直播的电视台名单。这时,奇怪的事发生了,对方竟然要首长先答应接受辩论,“才来谈其他的细节”。那直播呢?当时的说法是:寰宇是付费电视台,接触群众不够广。那好,RTM拒绝、首要媒体也不播,你还有选择咩?

偏偏在这个时候,主办单位提出要更换辩题为“来届大选,华人何去何从”的要求,在我们还来不及反应的时候,马华总会长直接告诉媒体这个新的辩题、双语的辩论模式,让整个28楼的同事,因为“一转再转”而被搞得团团转。

还好后来我不需负责辩论细节的工作,改为只需收集资料才略为轻松。
虽然我们天天在报纸上也看到蔡总的新闻和专栏,但是文字毕竟是过滤了的传播模式,加上记者采访时“省略”了很多所谓的“讲过了的”新闻,所以都不是“原汁原味”的说词。

辩论的一周前,有一些常常接触蔡总的记者转告我们,称蔡总和首长一样,是会讲华语的“红毛屎”,但是有些词句,要是你不习惯或不清楚对方在表达什么的话,你真的会“会错意的”,到时答非所问,就真的糗死人了。

于是,我们上网找优管(Youtube)中蔡总的演讲。与二毛子的林先生一样,他讲的华语有些字咬字不清、发音不准,但是细心聆听,依然可以了解表达的要点。

与报纸和电视新闻剪接过的片段相比,优管的优点是可以让人从头听到尾,也可以让从来不听蔡总演讲的林先生有机会观察(就像中国羽毛球教练会在比赛前重复播放对手过去的表现一样),理解对方的陈述方式、谴词用字、逻辑等,以便“做好准备”。

最好笑的是,其中一段蔡总在怡保对党员演讲时说:“我现在在骂行动党,他不在不用紧,我知道他的人会播给他听的”,首长在办公室内对着电脑说,“嗯,我在听着。”结果让我们笑翻天。

辩论前的几天,首长如常天天出席会议、出席节目、开记者会、发文告骂国阵的弊端,只在工作结束后(大约七点多八点),才与团队讨论辩论细节(毕竟他是在1991年与翁诗杰辩论后,就从来未曾有机会以华语辩论了);可是相对的,过去一周,蔡总在报章的新闻少之又少,也许要“闭关练功”?

无论如何,观看蔡细历的演讲影片,属于辩论功课的一种。全国谙华语的人都在等着看一场政治表演秀。林首长这几天来,为自己应邀的辩论做足功课,除了是自我装备,也是一种尊重对手的态度和专业。

这篇文章见报时,辩论也落幕了,两个二毛子以自己最不熟悉的华语辩论,铁定成为本年度政界流传一段时日的讨论焦点。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