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论如何

很多时候,面对感动的场合,不懂应该如何表达谢意,歉意或是接受别人的谢词,一句"无论如何" 代表了千言万语.....

Monday, February 14, 2011

拍照站中间

(此文经刊登在2011年1月16日星洲日报大北马《28楼》专栏)

上个星期,为了亲身响应由曹观友行政议员号召的古迹区清洁运动,我和同事环保美女也牺牲周末唯一可以赖床的机会,与一大堆热心人士挤到华堂前,报名参加这项活动。

分组时,负责地方政府的主任温先生说,基于A组的出席人数比较少,所以像我一样临时报名的,一律纳入由刘敬亿带队的A组,到姓氏桥协助清理垃圾。

在现场,发现到很多成群结队来的人,都很兴奋地拍照留念(毕竟姓氏桥的风景很美),还有一些人则协助分派当局准备的环保袋,希望居民多多响应州政府的环保政策。

从一座桥走到另一座桥,我们发现到的垃圾,真的让人大开眼界。比如说,满地的烟蒂没人理,有的已经腐化成为地球的一部分,挖不起了。有时,我是第一批到场的队伍,在短短的一座桥,两个人竟然成功捡了整包满满的垃圾(这只是我们肉眼看到、摸到、感觉到的垃圾,不包括海上的或太小的垃圾),加起来应该有5、6公斤重。

轮到另一批人进入同一座桥时,他们也像发现新大陆一样,明明我们才收拾过的桥,第二批人士也有办法捡到相当有份量的垃圾,就这样一批又一批地,5区的人,在短短的3小时内,收集了25吨的垃圾,“成就”非凡。

这期间,我发现了一些若没亲自下场,就没办法看到的事实。比如说,在垃圾堆中,会隐藏着很脏、但是却完美无损的塑料袋,可是地上却鲜少有塑料袋的垃圾;还有,那些桥身只衔接到一、两个住家的桥,100%干净得找不到一条毛。

有义务工作人员笑称:难道这是叫各家自扫门前雪?但这话不尽然正确。我们也在一些人的家门口或是店正门,也找到与垃圾堆不相上下的垃圾量。最让义务工作人员难过的地方是,有些居民跑了出来“观察情况”,真的是袖手旁观得让人侧目,外人在给你家门清理垃圾,也可以无动于衷到这个地步!

这还是不最让人震惊的。你会发现,清洁运动进行到尾端,人数越来越少了。登记时的人山人海盛状不再。不过,庆幸的是,大部分人真的来搞清洁的。

最引人注目的,莫过于有份参与的一个国际性组织(不好意思,又是国际组织,不过这回是另一个动物命名的组织了)。登记时庞大的队伍,领取垃圾袋时在台前的大型布告合影,然后,当大家分队出发后,就没有人再发现到他们的踪影了。

后来,听当地的议员说,他们一队50多人,原是在A组的,现在从第一座姓林桥扫到杂姓桥,直到回到华堂,都找不到人了。会不会是去了其他区啊?YB说,他们是来我这里开会的,不可能去错区。

我据实把清洁运动的实情一一向老板汇报。他在闭幕仪式时,有暗示“相信大家是真的来清洁运动的”,但奈可当事人舍弃幸运奖不久留,无缘听到首长的真言。

这一天,我终于了解,什么叫做“拍照站中间”。连敷衍拾几张纸的功夫也省下,实在心疼主办当局早前就派给他们的面包和水,也跟着“下落不明”。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