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asmin 永远活在我心中
认识Yasmin,是在大学第二年念广告课时。那时教授请来Leo Burnett 公司的广告制作人给大家讲课,我们才知道,每年很多节庆的感人广告,原来是出自Leo Burnett,原来广告可以不必Hard Sell,可以这样打动人心,可以把我国独有的种族拉在一起,作一个赚人热泪的广告。
当上记者,我告诉自己,这一辈子非要访问她不可,否则真的白活一趟。
Yasmin同时也是多出名戏的导演,她的《单眼皮》(Sepet)勇敢地颠覆了传统的思维,以跨种族的恋爱普出的剧情,除了震撼,还是震撼。
我不是娱乐记者,对于她拍过的戏,已经有太多的专访了,我再去访问,也弄不出什么特别的切入点,总觉得这世上对于Yasmin,就是独缺广告和种族情怀的报导。
从我在北马第一工作的那一天起,我就立志要专访这个广告界名家。当时把我的意愿传达给当时的上司时,他给我的答案是:“既然这是在KL的,就交给KL的记者访问吧!” 天!你都不知道我想要问她什么,这么好的体裁,怎能就这样交给别人?
跳到全国第一之后,依然没有放弃这个念头。当然我知道首都有一大票名牌记者会排队要专访她,所以趁国庆到来之际,向主任提出这个概念,甚至还恫言说“我死都要访问到她!”
为了“成全”我的“理想”,主任建议我“先斩后奏”,就是在不知会总社的情况下,自己作安排自己去访问,然后整篇报导写好之后,“再来打算看怎样”,更难得的是,主任他竟然全力支持我这么做—只因为那是我一直都想做的报导。
约访的过程不算顺利,但是波折也不会太多。毕竟Leo Burnett是国际公司,成功联络上一个主管后,不到一个星期就约到时间专访了。
当时负责“载送”我到Leo Burnett的,是现在我的同事黄伟益。
专访之前,我有很多谜等着揭开。为什么她总能够想出这样不一样“Feel”的广告体裁呢?每年很多个不同的广告,点子是怎么来的?这个名家怎会有这一等的思维呢?
这个专访是很“独特”的。独特,不是受访者的身份,而是专访的过程。她可以一边泡咖啡,一边要你分享她的“手艺”,还会心血来潮,问你想不想看她最新的、尚未上画的广告?
整个专访,我可以说是被她牵着鼻子走的。她提出的“交换条件”也很有意思,我问她“我可以录音吗?”,她说,“可以,不过你必需先让我抽烟。”很随性很艺术家的样子,却又不会让人有摆架子的感觉。
问她为什么可以把广告的情节拍到那么细腻,她告诉我,我在讲故事啊。讲自己的故事,讲身边每一个人的故事,因为那是真实的故事,没有造作,没有假意,这样才能感动人心。
她说,从小,母亲就与隔壁的华人安娣打成一片,煮好的咖哩分给她们吃,她们的新年糕也分给Yasmin一家人吃,马来开斋节她们也来庆祝,华人新年就是她到对方家吃喝。所以,她一直以为,马来西亚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。
直到她长大到城市工作之后,才发现和谐的社会,被政治人物的种族论搞到乌烟瘴气,污染了她心目中美丽的马来西亚。所以,她用自己的力量,把她看到的马来西亚,传达给每一个人。
今天,Yasmin走了,她去了另一个极乐世界。如果依制作流程表来说,今年的国庆广告, 应该已经制作到“七七八八”了,也应该算是她最后的作品了。
看她制作的国庆广告,已经是我多年来的习惯。虽然,再怎么温馨,再怎么触动人心的广告,也改变不了那批以种族标签的政客的低级思维,但是她却成功感动了每一个看广告的人。
Yasmin的离开,不只是我国影艺界的一大损失,更是我国当前极需要打造一个种族和谐关键时刻,一个人才的流失。
我在想,她需要做的事还这么多却走了,那些试图制造种族课题的政客,怎么还活着呢?真是该死的不死,不该死的却死了。
Yasmin的人虽已离我们而去,但是她的精神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。
我的记者生涯,因为曾经访问过Yasmin,所以没有任何的遗憾。
(P/S: 当时专访的全文在这里)
0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
<<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