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论如何

很多时候,面对感动的场合,不懂应该如何表达谢意,歉意或是接受别人的谢词,一句"无论如何" 代表了千言万语.....

Friday, January 22, 2010

别高估了自己

(此文经刊登在2010年1月17日星洲日报大北马《28楼》专栏)

距离州政府欲分发的乐龄人士回馈计划越来越靠近了,于是最近遇到朋友就随口提起,岂料换来的却是让我措手不及的回答。

“哈?州政府有给钱老人啊?怎样申请啊?做么我不知道的?”

每一次我都得重复林冠英一年前在记者会上的内容:你可以跟国州议员或乡委会申请,不用给钱的,记得带一个身份证副本,要填在正本上才生效的……

怪了,我们不是每天敲锣打鼓公告天下了吗?甚至有媒体还觉得为什么林冠英和彭文宝一直重复同一个Point,已经没有新的“头”可以报导了…….

这就是媒体人和政治人物往往会不自觉犯下的“意识落差”。大家都太高估了群众的“吸取资讯”能力。

还记得在去年州政府宣布成功消灭州内赤贫后的两个月后,有一个非常专业的组织,就办了一个相当有素质的对话会,晚餐只是点缀品,正料是可以敢敢向首长抛出尖锐的问题。

这一回,换成记者坐在远远的角落,现场表演的提问环节,让参与宴会的专业人士很有Form。

席间,一位代表向首长质问:你说消除赤贫,怎样消啊?不会成为变相鼓励人民的懒惰文化?与其给他鱼不如教他钓鱼…..

结果,我看到那个在过去一个星期,已经在不同的场合重复3次答复的首长,再次耐心地分析:我们把赤贫人列为家庭月入500以下,再分成Active 和Passive,那些病的老的州政府会用赤贫基金来补贴他们至每月至少有500令吉月入;至于可工作但失业者,我们协助他们寻找兼职机会,快快脱离赤贫……

一轮的解说后,现场传来很长的“噢……..”,而采访的记者们都不约而同说“这个point都讲过啦…..这个也是…….写什么啊…….”

排山倒海的新闻,已经刊登及报导在媒体上,可是怎么始终与群众尚有距离呢?姑且不论那些 “超级精简”的马来及英文媒体,即使是网络媒体及中文报上一字不漏的报导,也竟然“传达”不下去,就很值得看官们思考思考了。

所以,很多的政策,很多的理念,都需要用嘴巴一次又一次地对不同的听众群讲解—特别在理解了“单向吸取资讯”和“现场直播”的分别之后。

除了面对国阵控制的媒体不提供报导的空间外,不管多么劳累,亲自下场(Turun padang)所取得的现场效果,的确是不容小视。

因此,社团场合、对话会、外资的月常餐会,甚至是受邀到外国演讲等,都成为了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“政策与大方向的沟通管道”—先让人认识你,再理解你的理念,才能接受你,并且口耳相传。

别太高估自己的“宣传价值”,否则你跟一只在井底高喊的青蛙是没分别的。

4 Comments:

Anonymous Anonymous said...

尊贵的前报人,请问你在文中所指的“井底之蛙”是指那些自以为是的记者吗?

9:03 AM  
Blogger wulunruhe said...

我说的是政客,如果你要对号入座,我也不介意。。。

10:54 AM  
Anonymous Anonymous said...

为了捧老板的大脚,不惜“踩”前同行,难怪这么快就成了首长身边的“红人”,不愧是典型政客的接班人啊!

9:11 AM  
Blogger wulunruhe said...

好酸啊。。。

3:40 PM  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