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论如何

很多时候,面对感动的场合,不懂应该如何表达谢意,歉意或是接受别人的谢词,一句"无论如何" 代表了千言万语.....

Thursday, August 20, 2009

礼仪

(此文经刊登在2009年8月16日星洲日报大北马《28楼》专栏)

如果不是换了身份和地位,我从来就不可能知道礼仪(或礼节)在官方场合的重要性。

以致词稿为例,我还是记者的时候,每每拿到正式官方场合的致词稿时,首先就是删掉所有不重要、新闻绝对派不上用场的“废话”。

这当中,第一样“遭殃”的,总是那沉长的称呼名单。只需一秒钟,就潇洒地把整整一两页的名单删掉,免得干扰下笔时重找重点的情绪。

今天倒怀念当年的潇洒了。搞不好准备致词稿的过程中,浪费最多时间的地方,就是这些以前被自己认为“毫无价值”的名单。

在官方场合,我们需确保老板致词稿中的称呼名单无误,除了名字不可写错、称呼不能搞错,最最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“阶级之分”。

比如说,要是人家是已经是“丹斯里”你却误置“拿督”的话,就“大单”了。

此外,先念谁的名字,才来念谁的名,先后次序一点也马虎不得,越“大粒”的,就要在前面先称呼,以此类推。而一年才当一次筹委会主席的也千万别漏掉,以示尊重。

遇到一些名字属于“冷僻文字”的“大粒人”,事先的功课还包括查字典以及复习。那些法国意大利德国的不同读音也要多多留意。

还有啊,正式的宴会或仪式,座位的安排也是一门学问。在28楼“打滚”了一年多,在礼仪部同事的“循循善诱”之下,我们这些“二打六”(请用广东话念),搞不好还比收费天价的公关公司更理解礼仪安排呢!

开始不了解作业的时候,真的被搞到一个头两个大,频频碰壁;现在慢慢上手后,那些不算太大型的节目都可以一个人“搞掂”,遇到不懂的,再请教同事,所以,官方礼节已不是阻塞,惟前提是“准备妥当”。

最“人算不如天算”的,是一些口口声声说我们是Casual的节目啦、Take it easy啦,最后却搞到宴会比官方场合更多礼仪,还附送“歧视配套”的主办单位。

比如说,曾有一间名校的校友会办宴会,就“求”我们代邀媒体,看在首长出席的份上,就“举手之劳”协助。


我去到现场,一切顺利,就坐在记者席等同行来,还与超级早到的几个闲聊。等到预定时间过了,才看到数名记者朋友气呼呼地进来,大骂受到主办单位的“歧视”。

是的,是“歧视”。他们被挡在餐厅门外,被安排在鸡尾酒会的一个角落,却没有座位也没饮料招待,在一众的珠光宝气中,非常不是味道。这还不是重点,更甚的是,一名理事在想从他们身边走过的时候,一句“Excuse me”也不会讲,以赶狗似的“嘘嘘嘘”要他们闪开,这才是教人气绝的地方。

可惜他们没第一时间联络上小妹,否则就可以揪出那个家伙。

遇上这种主办单位,除了感觉被利用外,真的只有摇头兴叹。官方的礼节只要一一遵守就不成问题,一个团体何以采纳如斯“高水准”、漏了基本礼貌的“自设礼节”?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