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论如何

很多时候,面对感动的场合,不懂应该如何表达谢意,歉意或是接受别人的谢词,一句"无论如何" 代表了千言万语.....

Tuesday, September 15, 2009

传统 ?

(此文经刊登在2009年9月13日星洲日报大北马《28楼》专栏)

下个月就是印裔同胞的屠妖节庆典。第二副首长拉玛沙米教授却在庆典前夕,接投诉电话接到手软—原来有人要依据过去的“传统”征收“向市政局申请摊格费”。

每年的屠妖节,小印度的街道都会出现很多临时摊格。根据程序,只要向槟岛市政局提出申请,在没有严重阻碍交通的情况下,一般都会获得批准。

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,在“经过”一些“程序”后,原来背后大有来头和故事。

号称代表的组织私自规定,举凡想要申请摊格的小贩商,皆必需“通过”该组织才得以取得临时执照,而“经过”这个“程序”,小贩商需要缴交一笔4个位数、比一个记者的月入还要高的费用。

结果,搞到教授需要召开新闻发布会通告天下说“绝无此事”。尽管当事人一再强调:“这是我们过去的传统”,但是,这“传统”对那些赚取蝇头小利的贩商而言,代价实在太高了吧?

试想像,给了这笔市政局根本都没有要求的费用,他们要卖多少包“慕鲁姑”才能回本?

有时我很怕听到“传统”这两个字。有了“传统”,人们可以把对弄成错,把歪说成正。

比如,一位从事承包商的朋友向我抱怨道,308换了政府之后,每一项工程的批准相当耗时,搞到他们的计划被拖累。

这事态真的很严重。于是我发挥了记者的本性,打破沙锅问到底。 一问再问之下,才发现问题的关键是出在负责的官员不敢根据过往的“传统”悄悄“收贿”,因为他们担心一旦被揭发,不懂林首长会怎样置他们于死地,毕生的退休金就此完蛋,因此也无人有勇气冒险,只有照章行事,一关一关地查,确保无误后才给予批准。

这明明是一个政府部门应有的程序啊,何错之有呢? 原来,根据过去的“传统”,承包商只要“识做”,很快就可以批准了,而不必像今天一样麻烦,需等十多个部门查上几个星期。对于商家,时间就是金钱,所以他们愿意付钱来换取更快速的批准。

噢,原来“照章行事”也是错的?

难道大家没想过,一旦各部门“习惯”了“不敢冒险”的日子,工作效率提升后,工程的批准时间缩短了,就可以不用花钱了吗? 为什么“正常”的程序会被一些人视为“不正常”,而缴交“台底钱”的这些人,却一边呛声需要给钱而却在一边厢以实际行动来“贯彻”连他自己也嗤之以鼻的行为呢?

社会学有一个名词称为“社会常规”(Social Norms),指大部分人在做的事,即使是错的,因为大部人在做所以变成对的,反之,对的事要是“支持者”不够多,就无法形成主流。

活在一个对错已经错乱的社会,改革首要的前提,就是有勇气对“传统”说不。

1 Comments:

Anonymous moo_t said...

“照章行事”未必是错, 也未必一定对。

任何国家政府部门, 最大的问题, 就是官僚制度。
有些程序, 其实是多余的, 只是制造工作罢了,让他们推卸责任,制造贪污的机会。

改革政府系统, 又是另一个问题。

12:16 PM  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