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论如何

很多时候,面对感动的场合,不懂应该如何表达谢意,歉意或是接受别人的谢词,一句"无论如何" 代表了千言万语.....

Friday, January 18, 2008

談議題,見真章

(此文經刊登在2008年1月18日星洲日報<大北馬>筆筆皆是專欄)

現在的大選幔戰熱氣,和一月份的馬來西亞天氣一樣,熱得直逼人心。

大選的哨聲未響,朝野人士都已經爭相跑動了,躲在窩裡三年多“換皮”的老蛇也紛紛出洞,整個市場好不熱鬧。翻開報章,每天都是數之不盡的選戰新聞,大家也樂此不疲地在追蹤。

在一場題為《檳州華裔選票情歸何處》的座談會中,除了剖析朝野的局勢外,主講人之一的劉鎮東,有一席話讓我留下很大的思考空間。

他說,本國的媒體在大選期間,都會以“人”為主題,而忽略了更重要的“議題”。議題可以是民生問題、經濟情況、交通等,總之與人民息息相關的課題。

與其在報導時偏重於候選人的個人簡介、辦過的活動、到哪一個選區拉票、謾罵對手等個人的訊息(也是與選民利益毫不相關的訊資),他認為媒體應借大選的機會,向朝野兩方候選人施壓,逼他們就某一個議題發表看法及政見,讓選民透過他們的思維去認識候選人,再從他們的表現選其一。

這席話重重地擊了我一鎚。也許,長期以來我們都自認這種新聞報導的模式沒什麼不妥,所以,一屆複一屆,雖然資訊的發達讓媒體作業的方式不同,但我們卻依然圍繞著“以人為主”的中心在兜。

針對議題爭論,是讓社會看清從政者未來方向及政策的管道,也可以說是建構未來的展望。但是,在選舉的時候,我們卻“忘記”把這麼重要的議題加進“宣傳”中,證明了什麼?

是媒體不敢問?還是不懂得“應該”問?抑或候選人根本都不具備這方面的意識?還是完全沒有思考過應該對各項議題具有見解?讀者有興趣知道嗎?我們的智慧水平已經到這個階段了嗎?

不管答案為何物,社會總需要進步。過去的大選沒有議題,不代表以後就不需要議題--就像以前沒有手機,現在卻沒有手機活不下去一樣。

未來的大選,媒體除了應該依讀者的口味作報導外,也應該發表一些“讀者應該知道”的消息。在A候選人罵B候選人、A選區由XXX上陣可能性高的個人拉鋸戰中,我們更應該嘗試製造議題,如“你若當選要如何解決檳州的交通問題”、“是否應該支持P計劃?”等,一見某人或某黨的真章,以讓選民為未來作決擇。

也許這條路很長、不好走、更會處處碰釘子,但是,期待國家在未來的50年後,可以因此而達到民主的進步。

在朝利用媒體達到自我宣傳的效應,自不在話下;從在野黨散發的訊息看來,若往好的一方面來看,顯示了在官方嚴控的媒體生態中,在野對媒體還存有“期待”,確是值得鼓舞的事--特別是在網絡資訊幾乎泛濫的年代,更突顯了國家始終不能沒有傳統主流媒體的環境。

還等什麼呢?製造議題去吧!讓議題替人民見候選人的真章,也算是媒體工作重要的一環。#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