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论如何

很多时候,面对感动的场合,不懂应该如何表达谢意,歉意或是接受别人的谢词,一句"无论如何" 代表了千言万语.....

Tuesday, October 31, 2006

等待拍照的那一刻

(此文刊登在2006年10月24日星洲日报大北马<笔笔皆是>栏)

碰到新认识的朋友,知道我当记者,都会好奇地问东问西。其中最多人问的是:每次你们采访和报导出来的东西,都是事实吗?

不便作详细的解释,就告诉他们近期的采访经验,是非真假让大家自己去思考。

这就是采访明德正校获得首相署特别拨款的那一天。

那是我第一次踏足这间小学,虽然马华槟州主席拿督斯里陈广才“大驾光临”,但是仪式也只能在空间相当狭窄的礼堂举行。热爱华文教育的人士、政党的领袖和采访的记者都把小小的礼堂给挤满了,台前只有很小的空间让嘉宾致词,看着这批满头大汗的热心人士,当时我真的深切感受到华小的艰苦,也感染了他们对华文教育的那一份情。

当仪式进行到最高潮也即是移交支票时,竟然听到司仪先生诚心地劝告大家:“移交仪式现在开始了。请大家先坐下,这儿空间太小没办法挤。我们先让嘉宾移交,然后我们再在外面拍一张大合照,大家都有机会拍......”

也许是我这个小记者没见惯大场面,给司仪搞湖涂了。但是一转眼,我竟然发现到出席的“党要”们,纷纷不好意思地坐下来,我终于明白是什么一回事了。

第二天,全国各中文报都大篇幅报导马华公会代表首相署移交50万令吉的支票给明德正校。转至校门前进行的移交仪式,除了代表马华、本来就应该出现在照片中的陈广才之外,其他的国州市议员都不知在什么时候冒了出来。结果,过去多年来为明德劳碌奔波的校长、家协成员、董事会成员,都被挤到16mm 的广角镜头以外的角落去。

作为从华校毕业的一份子,我当然非常感激这笔“特别拨款”,让明德减轻了许多财务上的负担。但是当局在会上频频强调“我们这次移交的不是一张拨款书,而是一张50万的支票”之言论,却给了我很大的思考空间。当然,他们的出发点无非是想借此增加出席者对有关拨款可以“到手”的信心,然而,听在我耳里的感觉却是:难道过去政客们都以“拨款书”过招,没有真正过账?实情是如何,相信只有当局者清楚。

一次“特别”的采访经验,的确让我这个小记者成长了不少,也理解到为什么我们的镜头里,会无缘无故出现很多个人头的情况。

虽然古人有“一图胜千言”之说,但是很多时候,图片展现的却未必反映了真正的事实。站在工作的岗位上,记者们都很想把真相透过照片传达出来,但是采访线上太多“等待拍照那一刻”的热心人士,再怎么愤愤不平,也只有默默地做好自己的本份,真相假相只有靠读者的智慧去分辨了。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